近期,多位消费者反映,他们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购买的所谓保健品,不仅没有疗效,追踪后更发现境外就没有此款产品。据调查,许多标榜为境外保健品的商品,实际上只是普通膳食补充剂或益生菌,经过社会化媒体宣传后被包装成神药。
辽宁的消费者许先生,因为视疲劳在网上看到博主推荐的法国品牌格瑞索,购买了几款产品,声称具备缓解视疲劳及清肺功效。使用一个月后,他未见成效,进一步调查发现该品牌在法国根本没办法查询。张女士同样失望于该品牌的疗效,怀疑它根本不是法国品牌。
而在社交平台上,这一些产品的推广几乎是毫无依据的。博主们宣称某些产品由法国博士团队研发,并且具有治疗雄性秃发的效果。但事实上,记者查证后发现,该企业注册信息数据显示,他的法人代表洪扬恰恰来自中国,且注册处于代理公司并无实际办公地点。
记者追踪发现,格瑞索产品在中国以糖果名义进口,进而由河南发货。对于像新西兰减肥药FLALIU等同种类型的产品,消费者蓝先生同样表示效果不佳,且该产品的真正企业背景查证后发现也与洪扬有关,模式类似,均通过代理和虚拟地址在海外注册。
这种模式形成了一种产业链,许多此类进口保健品通过类似手法进入中国市场。消费者的权益在此受到了严峻挑战。根据现行法律,食品类商品宣称治疗功效属违规,而实际这一些产品常以食品身份报关进入市场。
在跨境电商当前的监管环境中,消费的人在维权时困难重重,且多涉及跨区监管难以协调的问题。有经验的人指出,这种推广方式的法律性质不明,需加强法律监管,保障消费者权益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